灵谷公园看民国政府如何纪念阵亡将士

2015-04-05 20:13 阅读(?)评论(0)

在临沂市葛沟镇西安乐村外一片污水横流的荒野中,掩埋着台儿庄战役临沂阻击战中阵亡的486名中国将士,纪念设施或年内落成。这或许是迟来的纪念

中国历来有纪念和祭奠逝者的传统,由于各种原因,有的来得早些,有些来得迟些,有些纪念祭奠我们知道,有些纪念祭奠我们可能不知道。

民国政府是如何纪念祭奠阵亡将士的,对我来说,知道的不多。前不久到南京,知道钟山上有一个灵谷寺,犹豫之中还是决定去看看。

去了以后,才知道这里有两个称呼,一个是灵谷公园,一个是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灵谷寺仅仅是其中一个庙,真正的面貌则是公墓。

甭管对民国政府如何评价,看了公墓以后,深感民国政府对阵亡将领的敬重,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激战正酣的时候,及时在这里树碑立传,歌功颂德,精心布局和设计了公墓,令人肃然起敬。

园内有一座塔,原以为是常见的佛教塔,还不以为然呢,近前去看,这里是民国政府修建的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塔,塔身刻有老蒋书写的“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字儿不错。

阵亡将士牌坊阵势颇大,刻有“大仁大义”、“救国救民”的字样,传统文化正能量的体现,牌坊前有两个石兽,有说是貔貅的,有说是狮子的,我看像老虎,体现了中国军队虎狼之师的威猛。

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灵谷公园走一遭,这里,竟是中国历史之网的一个扭结啊!

如果您有耐心,请听听这首歌,“啊,朋友再见!”

 

 

 

 

 

 

 

 

 

 

 

 

 

 

 

 

 

 

 

 

 

 

 

 

 

 

 

 

 

 

 

 

 

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位于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牌坊,正面额题“大仁大义”。南京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是民国时期的国殇墓园,于1931年至1935年间建于灵谷寺旧址上,西邻中山陵,占地约一平方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改为“灵谷公园”。

建筑以墓门、牌坊、祭堂、第一公墓、纪念馆、纪念塔等建筑构成南北一公里长的中轴线,两边对称分列第二公墓和第三公墓,葬有1029名国民革命阵亡官兵,多数是北伐及淞沪抗战中牺牲的将士。

墓门

门为仿古建筑,歇山式屋顶覆绿色琉璃瓦,下辟三拱门,门额题“国民革命烈士之祠”,左右筑红色墙垣,两端再辟一个偏门,正门前有一对石狮。原为明代灵谷寺的金刚殿,毁于清初战火,光绪年间重建,成为灵谷寺大门,俗称“红山门”。造墓时改建为公墓大门。

牌坊

阵亡将士牌坊共分五间,建于42层石阶之上,台基面宽32.7米,进深16.6米,牌坊高10米,钢筋水泥构筑,外镶花岗石,仿造我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形式,顶覆绿色琉璃瓦,饰有水泥脊兽,斗拱三级,四角起翘,十分壮观。牌坊正面题“大仁大义”,背面题“救国救民”,均有国民党元老张静江题写。门额上均饰有瓷中华民国国徽。牌坊前设有一对石兽。此处原是明代灵谷寺的天王殿旧址,清代毁后曾重建,改为大雄宝殿。建公墓时拆除。

祭堂(灵谷寺无梁殿)

祭堂由建于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的建筑无梁殿改造而成。无梁殿原名“无量殿”,因殿内供奉有无量寿佛而得名,为砖石拱券结构,无梁,故俗称“无梁殿”。整修花费经费12万元,虽经大修,但整体结构未变,定名为“正气堂”。殿东西长50米,南北进深34米,重檐九脊,五间三进。正堂中央奉有“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两边是“国父遗嘱”和“民国国歌”碑刻,四周内壁上嵌有110块黑色大理石碑,上面刻着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的姓名、所属部队和军阶。其中1至61块石碑刻1926年至1930年北伐期间阵亡的北伐军将士名单;61至67块石碑上刻1932年淞沪会战中阵亡的第十九路军将士名单;67至110块石碑上刻1931年至1933年华北抗战中阵亡的各部将士名单,共刻有阵亡将士33224名,全文165,000余字,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阵亡者名录碑刻。

纪念馆

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馆名曰“松风阁”,是一座依山而建的仿走马楼式建筑,面阔9间,屋顶为重檐式,铺以蓝色琉璃瓦。纪念馆于1931年起建造,由美国建筑师茂非按中国传统的民族建筑形式设计,造价21.5万元。1933年完工后正式定名“革命纪念馆”。这幢二层楼建筑,高10米,东西长41.7米,南北宽19.7米,为钢筋水泥仿木结构仿中国传统古建筑形式,。外有回廊,楼下为9间,中为穿堂,上面是走马楼式的楼屋。上下遍设架柜,供陈列阵亡将士遗物或举办展览。这里原是明代灵谷寺律堂的旧址,清代毁后改建为观音殿,咸丰年间又毁。

纪念塔(灵谷塔)

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塔,公墓的最北端,塔高60米,九层八面,钢筋水泥和苏州花岗石混合构筑,底层直径14米,向上逐层缩小,顶层直径9米,每层都以绿色琉璃瓦做披檐,外有走廊,围以石栏,便于游人凭栏赏景。建于1931年至1933年,造价35.5万元。由美国著名建筑师亨利·墨菲与中国建筑师董大酉设计。塔内正中有螺旋型扶梯直上九层,共252级。塔外壁刻蒋介石题书的“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和由他撰写的《遗阡表》,还刻有黄埔军校同学录序。塔内二至四层和五至八层壁嵌石碑分别刻有孙中山在黄埔军校的开学词和北上前在黄埔军校的告别辞,分别由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和吴敬恒书写,是一组十分珍贵的民国文化遗产。现塔正门横帽上的“灵谷塔”三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后中山陵园管理处第一任处长高艺林所书。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塔现为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五军淞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蒋中正手书“精忠报国”之“忠”第一公墓在祭堂后,广达9000多平方米,原为灵谷寺五方殿的旧址,建墓时筑起花瓣形半圆围墙,内辟蛛网式小路,分列墓穴。每位墓穴上置有石碑,上刻序号,阵亡者姓名、军阶、阵亡地点和时间。在花瓣形墙前,竖有一对立柱式花岗石纪念碑,碑上分别刻“第十九路军淞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和“第五军淞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祭堂东西两端约400米处,是第二和第三公墓,其形式与第一公墓相同。三个公墓共葬入1029名阵亡者,多数是北伐战争及淞沪抗战中牺牲的将士。当时由于阵亡将士之多,公墓没能全部容纳,采取以师为单位,用抽签方法,从每一军阶将士中抽一名代表安葬。现为南京市 “抗日战争历史教育基地”。

 

阵亡将士公墓落成后,国民党党政军各界人士赠送了许多珍贵的纪念物,供公墓及纪念馆陈列,并对外开放,让游人观瞻。 
据史料记录,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赠送了一对高四英尺的紫铜狮子;天津市长张自忠赠送了高五英尺的紫铜鼎一只;杨虎城将军赠送了石鼎一座,鼎刻“铭鼎垂勋”四字;第十七军赠送的汉白玉石刻貔貅一对立于牌坊前;陈济棠赠送的一只铜香炉供陈列祭堂;刘镇华赠送石罄一只陈放纪念馆外平台正中。此外,还有商震、何键、刘峙、关忠信、顾祝同、蒋鼎文、卫立煌以及许多其它团体和个人赠送的石鼎、铜鼎、石狮、银鼎、银盾、银花圈等纪念品。这些礼品,现在只有红山门大门口两侧的一对石狮、牌坊前的一对汉白玉石刻貔貅以及松风阁后的一座石鼎尚存外,其余都不知下落了。 
抗战期间,公墓建筑群曾遭到破坏,特别是纪念馆(今松风阁)破坏严重。抗战胜利后,国府还都,曾做了简易的维修。1947年6月国民党政府制定了《春秋二季祭奠阵亡将土办法》,决定每年春祭日期为3月29日,即黄花岗起义纪念日;秋祭日期为9月3日,即抗战胜利纪念日。1949年国民党败退前夕,“代总统”李宗仁还曾率领文武官员到阵亡将士公墓举行了最后一次春祭。 
新中国成立后,阵亡将士公墓区改为灵谷公园。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文物部门,都十分重视保护这里的文物史迹,派公安部队所属的陵园警卫中队日夜放哨巡逻,与整个中山陵园地区一样,每天24小时从不间断,使建筑物和树木没有受到破坏。 
灵谷公园成立后,国家屡次拨款维修,对在抗日战争时期与十年动乱中遭到破坏的建筑物,中山陵园管理部门已分期分批进行了整修,逐步恢复了历史的原貌。

  最后修改于 2015-04-07 00:26    阅读(?)评论(0)
该日志已被搜狐博客录用:http://blog.sohu.com/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