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朝人是如何讽刺教育弊端的

2014-01-02 18:51 阅读(?)评论(0)

                              看清朝人是如何讽刺教育弊端的

                                   今读《时文叹》

 

 

    教育很神圣,但搞的不好,难免会出现很卑劣的结果。看看这篇《时文叹》,虽然说的是前朝的事儿,也能找到当今的影子。

    清朝有一个叫徐大椿的人,此人颇有学问、且通医术。大椿自幼饱学,本应走读书做官的路子。但他十四岁已对学时文感到厌烦,时文是科举考试规定的文体,即八股文。他老师启发说:“时文有止境,只有经学才是无止境的。”,于是他就一心扑在经学上,其中用心最多的是《易经》,旁及诸子百家。在年近三十的时候,因家人多病而致力医学,攻研历代名医之书,速成深邃,成为一代名医。

    徐大椿曾写过一篇《时文叹》,讽刺当时的文人和教育:

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变了欺人技。看了半部讲章,记了三十拟题,状元塞在荷包里。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那一朝皇帝?案头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利器。读得来肩背高低,口角离奇,眼目眯萋,脚底下不晓得高低,大门外辨不出东西。更有两个肩头,一耸一低,直头吃了几服迷魂剂。又不能稳中高魁,只落得昏沉一世。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劝世人何不读几部有用书,倘遇合有期,正好替朝廷出力。

    用今天的眼光看,这段尖刻的文字中,揭示了古今教育的几大弊端。

    其一是用什么人和怎样用人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人才选拔的导向决定了教育怎样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科举制度对教育的影响十分深刻,八股文盛行时,靠死记硬背,凭一知半解,没有多少真才实学亦可混上一官半职,读书人因此学会了欺世盗名的伎俩,这实在是社会及教育的悲哀。

    其二是读什么书和怎样读书的问题。读书的本质是学习,曾经有过的“读书无用论”,是特定时代下的产物,读书有用是肯定的。教育要传授有用的知识和技能,以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是教育价值的重要体现,但是,当将学习与考试紧密挂钩后,读书的目的便会演变成为了考试,“高头讲章”和“新科利器”便成为教育内容,对“三通”、“四史”、汉祖、唐宗这些基本知识居然懵懵懂懂,这种学习究竟有何用,难怪徐大椿“劝世人何不读几部有用书”。

    其三是育人还是毁人的问题。这个问题提得似乎极端,但必须正视,人们常说的苦读书是指学习者的精神状态,而读书苦则是学习者的生活状态,畸形的教育方式会导致人们畸形的生活状态,“肩背高低,口角离奇,眼目眯萋,脚底下不晓得高低,大门外辨不出东西”,哪里有一点儿愉快学习、幸福学习的影子?

    其四是学风和研风问题。读书人学知识、写文章,既伴随着个人品性的影子,也是教育结果的体现,简言之,好的教育能够塑造品性端正的人,有问题的教育难免导致品性不端,品行不端的人一旦登堂入室,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重读《时文叹》,引发了对今天教育的思考。徐大椿所揭露的八股取仕的教育制度已经不复存在,但他描述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总能在当代看到影影绰绰的痕迹。听取前人声音,直面教育问题,做几件教育变革的事情,千万不要出现“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变了欺人技”的尴尬情况。


  最后修改于 2014-01-03 10:18    阅读(?)评论(0)
该日志已被搜狐博客录用:http://blog.sohu.com/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