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独乐寺,何以独乐在此?

2013-06-07 19:54 阅读(?)评论(0)
 

    阴霾之中,我走进了独乐寺,这绝不是一个拍片的好天气。

    发布这一期博客,竟然觉得很难很难。拍摄和制作几幅图片不是什么难事情,难的是,面对照片背后的故事,恨不得拍案叫绝,但又无力倒出那万语千言。

    独乐寺,上天注定,它是一座独树一帜的建筑,它有一段独树一帜的传奇,它牵出了一个独树一帜的人,这人就是梁思成。

    梁思成醉心于中国古代建筑研究,1925年,在美国学习建筑的梁思成和林徽因,收到父亲梁启超寄来的一本书----《营造法式》,梁启超题字:“思成、徽因,俾永宝之。”《营造法式》,这是一本北宋官订的关于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和施工的专著,相当于今天的建筑设计手册和建筑规范。梁思成说:“当时在一阵惊喜之后,随着,就给我带来了莫大的失望和苦恼,因为这部漂亮精美的巨著,竟如同‘天书’一样无法看得懂。”

    为了解密“天书”,必须对古建筑进行实地考察和测量。建筑之学,需要证据。西方建筑留下诸多资料证据得以成学,中国建筑尽管华美,但由于各种原因,几乎无证据可言。恰在此时,日本建筑学者称唐代建筑在日本得到继承,中国既无唐代建筑,也无能力测量古代建筑。这激起了梁思成的书生意气,立志通过实地测量考察,构建中国的建筑史学。

    正当梁思成准备行囊外出考察时,朋友告知蓟县有一个独乐寺,可能是唐构建筑。于是,梁思成改变行程,直奔蓟县。他说:“这是一次难忘的考察,是我第一次离开重要交通干线的旅行。那辆在美国大概早就被当成废铁卖掉了的老破车,还在北京和那座小城之间定期地,或不如说是无定时地行驶。”今天,这趟从北京出发不足两小时的路程,当年花费了他们整整一天时间。到了蓟县,梁思成就住在独乐寺对面的一个小店,当晚给林徽因打电话,告知顺利到达,没遇见土匪。

    经过梁思成的查证,独乐寺重建于公元987年,早于中国当时已知的最古木建筑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五十一年。1932年,梁思成在他的建筑考察报告中写到,独乐寺观音阁及山门在我国已发现之古木建筑中,故称最古,且其在建筑史上之地位尤为重要。除了年代久远,眼前这座活生生的辽代建筑实例,为梁思成破译《营造法式》之谜,开启了一扇扇窗口。1932年,梁思成撰写了《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第一本学术著作。

    梁思成说,“近代学者治学之道,首重证据,以实物为理论之后盾,俗谚所谓“百闻不如一见”。我国古代建筑,征之文献,所见颇多, 然吾剂所得,则隐约之印象,及美丽之辞藻,调谐之音节耳。……读者虽读破万卷,于建筑物之真正印象,绝不能有所得。……造形美术之研究,尤重斯旨,故研究古建筑,非作遗物之实地调查测绘不可”。

    于建筑学,本人不仅“无术”,而且根本就是“不学”。但本人也知道,对于当下欺世盗名的所谓学者,对于那些盲目追求现代繁华的官员,梁思成先生就是一尊神。

    走出独乐寺,漫步蓟县城,看着仿古街道和莫名其妙的现代街道,没有一座建筑的气势能超过这座千年古寺,心中一阵苦笑。我突然想到梁思成的死,我想,梁思成一定是气死的,在以革命的名义摧毁传统文化的时代,梁先生的书生意气只能郁闷在胸啊。

    今天,独乐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保护木结构建筑,独乐寺严禁香火,禁绝香火的寺庙,自然难以引起香客的兴趣。纪录片《梁思成与林徽因》中说:“没了香客,这千年古寺似乎寂寥落寞了。但是有了这份清静,谁又能说不是独乐寺的福分呢?”

    独乐寺,已经静静的矗立了一千多年了,一千年后,它还会存在吗?但我坚信,一千年以后,梁思成是不会让历史忘记的。千年独乐寺,独乐在此!

 

独乐寺坐落在蓟县城内,是中国首批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座享誉中外的千年古刹。独乐寺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十年(公元636年),辽代统和二年(公元984年)重建。明万厉、清顺治、乾隆、光绪年间维修,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增砌照壁,增设观音阁重檐上下各四根擎檐柱,并建寺东行宫。独乐寺占地总面积1.6万平方米,山门面阔三间,进深四间,上下为两层,中间设平座暗层,通高23米,是国内最古老的高层木结构楼阁式建筑。

独乐寺位于蓟县城武定北侧,它始建于天宝十一年,辽代重建。关于独乐寺的得名,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独乐寺的主体建筑是十一面观世音的内部,就是一颗参天而立的独梨树;第二种说法是,安禄山起兵反唐,这里是誓师地,他“盖思独乐而不与民同乐”,故名独乐寺:还有一种说法是,“佛家清心寡欲,独以普渡众生为乐”故名独乐寺。整个独乐寺有三部分组成,东路是清朝皇帝辟建的行宫,西路是僧房,中路由山门,观音之阁,八角亭,卧佛殿,三佛殿组成。整体建筑布局简洁,主题突出,宏伟庄严。独乐寺有五个之最:观音阁是我国仅存的最古老的木结构高层楼阁;观音像是我国仅存的最大古代泥塑之一;山门为现存最早,等级最高的庑殿顶山门;山门正脊上有最早的鸱吻;独乐寺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门高10米,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中间坐穿堂,两侧是稍间。在山门的檐下有一块匾,上书“独乐寺”三个字,为明代大学士严嵩手笔,据说他在北方只留下六个字,另外三个字就是北京的“六必居”三个字。

在山门的前两稍间有两尊辽代的金刚力士站像,俗称哼哈二将,从他们的嘴形和手形可看出,左边这尊闭口,握手为“哼”将,右边张口,伸手为“哈”将,他们都是4.5米高,肌肉隆起,威武雄壮,紧守着山门。山门北稍间的两侧是清光绪年间绘制的四大天王像。先看东侧:南方增长天王,手持宝剑;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琶。西侧的两尊:北方多闻天亡,手持雨伞;西方广目天王,手握银蛇。四大天王手中所持之物组成一个成语“风调雨顺”,表达了我国老百姓的愿望。 

独乐寺的主体建筑“观音之阁”,通高23米,从外观上看分为上下两层,实际上是三层,在它正中间有一个暗层,整个大阁最突出的特点是没有一根钉子,都是榫卯结构的,斗拱,方形木块为斗,长条拱木为拱,整个大阁共用了152朵斗拱。大阁的房顶为九脊歇山式,檐下有一块匾额“观音之阁“,据传是李白的真迹,这块匾额已经收入全国名匾大全,下面这块匾额是“具足圆成”它是咸丰的手笔,意思是说里面的观音已经修行圆满,具备成佛条件了。梁先生认为,“具足”是佛家语,“圆成”不是佛语,应为“具足圆通”。

韦驮亭位于观音阁北面,是一座明代修建的攒尖顶八角亭。韦驮原为古印度婆罗门教天部神,在佛涅盘时,捷疾鬼盗取佛牙一双,韦驮急追取回,后来便成为佛教中的护卫天神。亭内韦驮像,身着盔甲,表情肃穆,双手合十,怀抱金刚杵。据说韦驮的不同姿势对于行脚僧而言有着不同的意义,只要看见寺内的韦驮像双手合掌,表示寺庙里欢迎,路过和尚尽可大摇大摆进去,白吃白住;要是握杵拄地,表示寺庙不欢迎挂单和尚。

  最后修改于 2013-06-07 22:10    阅读(?)评论(0)
该日志已被搜狐博客录用:http://blog.sohu.com/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